在2012年大選前夕,所有的議題都紛紛浮出檯面。可是還有一群人、為數不少的一群人仍然生活忙碌工作超時,沒有餘裕停下腳步,思考為什麼這麼辛苦仍舊無法在這個社會立足?為什麼仍然要擔心「非典型就業」每年一聘、每月一聘的期限。然而,這樣的情形並非只是個人怠惰與懶散的結果,當未來的台灣面臨到大量失業、貧富懸殊、人口衰減、國家破產等等危機,我們究竟是要視而不見?還是一起找尋:我們這個世代的末路出口!
窮忙族的無限惡性循環
2011年12月3日下午在 Rebirth Cafe & Restaurant進行的座談會,《崩世代》的作者群們與在場的青年學生一起討論了《崩世代》這本「預言書」。書中試圖剖析當前這些社會問題不被重視的現狀,而現在對於這些問題的忽視,卻絕對有可能會造成未來社會的崩解。
李健鴻老師提到失業問題,指出:現今台灣的失業人口為四十四萬八千人,其中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新鮮人就佔了21%。造成這樣的原因很多,且環環相扣。剛出學校的學生要應徵工作時,卻總是遇到需要年資、經驗的工作需求,但這個會上卻是充斥著打工、計時性的非正職工作。而這樣的狀況就形成了一種循環,剛出學校的學生勢必沒有工作經驗,就沒有辦法應徵標榜需要經驗的工作,就只能尋找非正職性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目前台灣社會中有許多的工作其實都是非正職的,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像在2008年熱門電影海角七號,阿嘉的職業就是郵局外包的非正職郵差,到底我們身邊還有多少工作是非正職的、不受法律保護的工作?到底要怎麼解決這樣無限的惡性循環?當全世界只有台灣將派遣與約聘視為合法時,難道我們不應該去正視法律的合法性嗎?
誰來幫我養孩子?
王兆慶老師則指出:當台灣的生育成長率連年都是世界最低,當同時同為低生育率的歐洲國家都已經有了起色,是否應該思考現行的鼓勵生育政策是否有效。他認為:在台灣目前的社會情境中,生養小孩的各種壓力對於女性有很大的影響,從一些數據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在台灣0至3歲的小孩約有6成都是由媽媽親自照顧;歐美國家的小孩則有6成是交付托育。
這種現象顯示:大多數的台灣女性往往因為生養小孩而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於是,當各地方政府嚷嚷喊出「生育津貼」,卻遲遲不見成效之際。我們必須檢討的是:直接給津貼的方式是否只是造成遷移人口(由補助低的縣市往補助高的縣市移動)增加,而不會造成整體生育率的提高;另外,幼兒教育券的發放又是否真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或者只是在聯合漲價下成為托育業者的俎上肉?
如果台灣想要提高目前持續低迷的生育率,應該參考的是過去同為低生育率的歐洲國家政策,保護女性與男性申請育嬰假的可能性,並大力推廣申請育嬰假的風氣,以建立民眾對於育嬰假的正面觀感。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透過公營、公辦民營等方式,管控民間托育價格與品質,降低生育幼兒的經濟壓力。如此一來,才有可能避免台灣社會在人口降低之前,就先遭逢到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困境。
崩世代們的提問
現場有人提問,認為資方為了利潤需要,往往需要人才的即戰力,所以才會開出需要經歷這樣的徵才條件。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指出:校園中時常有許多講座教學生要如何的配合企業,已期待能夠在未來畢業以後進入企業任職。但是,台灣的法律卻沒有條例讓公司有責任來培養員工。簡單來說,當公司只以利益為前提,把即戰力當成選才的唯一指標,不但是將大學降格為職業訓練所,也完全忽視了資方對於訓練員工專業能力上的責任。
孫友聯也提出:台灣社會具有「資本家拜物教」的傾向,資方不應該在坐擁強大資本為後盾以後,就如同擁有了一張免死金牌。現今的台灣社會更不應該把企業家神格化。當前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台灣需要企業,但應該思考我們需要怎樣的企業。近20年來,台灣的市場機制追求自由主義,但是法律卻沒有提升到相當的對應面,如果法律連員工工作均等的最低標準都不能維護的時候,也就代表了我們的法律已經到了需要被修正的時候。
《崩世代》是一本預言書,但作者們卻試圖阻止預言的成真,他們希望透過公共論壇、社會運動、座談會等方式,希望讓青年們覺醒,認知到自己是崩世代的一份子。當座談會告一段落時,現場仍持續討論著「崩世代」的相關議題,這是台灣面臨崩解與否的關頭,不論你是誰,是男是女,是什麼學校,都無法抹滅你將面臨這些問題的現況。當我們都會走出學園的溫室,就必然得正視眼前的暴風雨。於是,2011年12月3日的下午,我們就在暖暖的地下室裡談論即將來到的未來,並且試圖描繪出台灣未來的模樣、我們希望的樣子。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生)
本文轉至
極光期刊 崩世代,是你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