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7日 星期二

【深港書評•海外】金融危機下的臺灣社會

本文轉自香港 【深港書評•海外】金融危機下的臺灣社會 (原文為簡體中文)

所謂“崩世代”危機,涉及臺灣新一代民眾納稅和就業所得的問題,和近十年來臺灣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它是十年來新自由主義經濟問題加上近十年來低生育率和就業崩壞問題構成的綜合性徵候。 
 
經濟全球化始于英美等國的民營化過程,而民營化又很快導致私營企業壟斷,其中最致命的是這些企業和新自由主義所奉行的“大市場、小政府”理念,最終必讓它們步上技術產業外移及國際勞動力的趨勢,結果令本國就業人口面臨失業,並且要面對因企業盈利而產生的通貨膨脹,民眾還會因為物價上漲而決定不生育,因而導致少子女化及人口老化的社會問題。聽起來好像一連串宏大又亳不相干的問題,其實類似情況正發生在今日的臺灣(正如香港也面對類似情況),這就是《崩世代》作者們想向臺灣社會表達的訊息。

《崩世代》由左翼學者林宗弘及其他勞工陣線的作者們撰寫,書中運用大量經濟社會資料,然而作者對問題的梳理脈絡清晰,理據充足地指出新自由主義正是臺灣社會崩壞的主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種創新福利主義觀點。林宗弘曾在美國留學,熟悉馬克思主義學者大衛•哈威的思想,本書亦以類似英美分析馬克思主義方法討論問題。雖然作者們將經濟全球化視為社會問題根源的構想,帶有明顯經濟決定論色彩,並以新自由主義為問題根源,可是本書卻以充盈的資料來闡釋其論點,在華文界探討同類問題的書籍中算得上一部嚴謹扎實的著作。《崩世代》在臺灣選舉期間尤其引人注目,勞工陣線代表曾在最近的選舉辯論會上向馬英九和蔡英文提出書中討論的經濟社會問題,本書也激發許多電視臺邀請學者就“崩世代”問題進行討論。

所謂“崩世代”危機,涉及臺灣新一代民眾納稅和就業所得的問題,和近十年來臺灣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它是十年來新自由主義經濟問題加上近十年來低生育率和就業崩壞問題構成的綜合性徵候。“崩世代”學者們解釋,臺灣近兩年的生育率是全球最低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年青人認為養育下一代的成本高昂,所以寧願不生育小孩,這種趨勢會在將來幾十年間帶來明顯的人口萎縮。在公共電視節目裡,一位公共財政專家指出,2012年臺灣政府將負債台幣5兆元,每年必須償還1300萬元,而每年稅收只有1兆6千萬元,如果政府繼續以債還債的話,重負只會由人口較少的下一代來承受,那時候臺灣政府將會變成徹底破產的“卡奴”。

兩黨政府拒絕就“崩世代”進行改革,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從經濟資料中依舊看到持續景氣的幻象。在這十年內,臺灣國內生產總值一直增長,可是臺灣民眾的收入卻一直倒退,經濟增長的成果無法惠及平民百姓,其中涉及幾個關鍵問題,例如向富裕階級傾斜的所得稅制、產業外移、職業崩壞(書中稱為“非典型工作”)等問題,這些問題固然與經濟全球化及新自由主義有關,可“崩世代”的學者們認為兩黨政府的經濟思維也是關鍵因素,尤其是當歐美各國政府設法解決問題時,兩黨仍堅稱臺灣社會問題的成因是“金融海嘯”而不肯進行體制改革。問題是,到底臺灣科技產業的景氣仍要持續多久,即使能持續景氣,政府仿效美國的低稅率政策又能讓政府從中獲得多少稅收以應付債務?

雖然《崩世代》討論的問題幾乎可以在任何歐美國家中找到相關例子,可是“崩世代”既是普遍現象也是臺灣獨有的問題,只有瞭解臺灣本身既開放又封閉的政治經濟環境,才能解釋這問題的嚴重性。它之所以觸動勞工團體的神經,除了是對解嚴20年來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再思考,也關乎“少子女化”所引起的臺灣認同危機。臺灣本土勞動力萎縮,惟有不斷輸入外來人口填補空隙,最終影響整個社會。書中預示了族群衝突的可能,其實在香港也可找到相近例子:香港社會大多數人對新移民家庭持負面看法,對於人數不多卻爭取居留權的外傭尤其反感。

由希臘開始的歐債危機是資本主義福利社會的痼疾,臺灣的“崩世代”問題卻是新自由主義的惡果,臺灣產業自由化問題酷似美國所面對的問題,但她卻沒有後者擁有的遼闊幅員、豐富勞動力和天然資源。儘管全球化引起的金融經濟問題都有一致的狀況,卻因應不同的社會經濟條件而呈現出不同的問題性質,臺灣在表面上孤立於國際社會,但全球共同面對的經濟問題卻把臺灣的科技神話和社群信念粉碎,讓她不得不面對現實處境,不得不令學者從社群權益與多元文化議題轉向關注實質的社會經濟問題,《崩世代》仿佛給沉醉於孤立狀態、無視歐美債務危機的臺灣社會,來一記當頭棒喝。

書中將經濟政策視為社會問題的成因,把生育率低歸咎於稅制的影響,這也許沒錯,但我們不禁要問:改變稅制就能提高生育率嗎?我們細心一想便會發覺,其實生育率也是社會風氣影響的結果。塗爾幹在《自殺論》裡設法證明自殺率大幅增加是社會而不是經濟或宗教心理的影響,我們其實也可以說生育率問題關乎“現代性”和“後工業社會”的出現。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提高生育率確實能擴大日後的稅基,而一個健全的社會既需要健全的稅制和個人所得,也需要較為公正、平均的社會基礎,新自由主義已經哺育夠多暴富階層了,是時候限制一下這些不負責任的人。更重要的是,市場經濟其實也需要以完整個社會契約作為基礎。

臺灣沉醉於20年的科技產業發展之夢,國民黨與民進黨對勞工問題亦從未予以正視,《崩世代》反映了勞工團體不滿當今臺灣政府的短視,他們的方案全都寫在第五章的內容中,例如建立一個講求就業式成長、以製造業主導的創新福利國家,以及加薪加稅、解決老年化及少子女化等社會政策。這些方案的針對點仍以產業結構為主,並未考慮到國際金融市場也是影響企業融資的關鍵問題之一,這也許是全書未被重視的問題。不過就目前而言,臺灣的經濟實力在東亞地區仍不容忽略,臺灣的社會經濟問題暫時僅限於就業及勞工面,長期來說這種狀況當然要改變,但如果我們要尋找一種中短期的應變策略,那麼應該從《崩世代》中去尋找。

(彭礪青  圖書館職員,香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