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 星期五

《崩世代》與肉粽伯的故事(林濁水)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出版了一本自稱杞人憂天的書《崩世代》,預告了20年後的台灣:
百萬失業狂潮;貧富差距創新高,最富的前10%家庭所得是最窮的10%的80倍;人口每年下降20萬;每年12400人自殺;國家破產;族群衝突……。

本書找來幾個7年級生寫短序,表示這本是為二次選後嬰兒潮的下一代請命的書—他們是崩潰的一代。

二次戰後的嬰兒潮世代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富裕累積最迅速的一代,使得一生篤信共產主義的史學大師霍布斯邦不禁感嘆60年代西方世界進入了鼎盛的30年黃金時代—沒有大戰爭,沒有動亂,大家生活在「父母親的年代……除富豪外,人人遙不可及」的「受祝福的美好國度」。但沒幾年,金融風暴爆發,接著是非洲經濟成長率最耀眼的突尼西亞、埃及茉莉花革命,英國青年大暴動,美國群眾佔領華爾街,台灣帶淚養小豬。

其實在霍布斯邦讚嘆的同時,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史迪格里茲已經警覺到2000年的前25年繁華表相下的深刻危機,在《浮華世界》雜誌發表這世界是「of the 1%,by the 1%,for the 1%」。後來99%對抗1%就被當做茉莉花革命和佔領華爾街的基本論述。

依賴中國弊多於利
世界的領袖都窘於對應金融風暴。但馬蕭卻以為一切靠中國就好(見蕭《專業治國》)。依循這經濟大政方針,急急忙忙完成三通、ECFA等協議。

《崩世代》的看法正好完全相反,認為今天全球經濟、社會危機始於1980年代風行到今天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台灣從扁到馬政府也都走在這一條路上。

其實,馬的政策僅是一個扭曲的新自由主義。因為新自由主義主張經濟徹底自由,國家愈不介入經濟走向愈好。但國民黨的政策是由國家強力介入以使台灣依賴中國。

依賴中國好嗎?《崩世代》以許多數據指出正好相反:
一、對中國貿易依賴度愈高,台灣本地貧窮人口愈多。貿易依賴度從1990年代初5%升到1990年代期10%再到2000年末期25%以上,貧窮人口也從50萬升到70萬再到近百萬。

二、對中國投資高後幾年本地失業率必升高。1992年到1995年對中國投資比率急速上升,失業率也從1990年代初的1%多升到1995年的近3%,1995年到1999年對中國投資率下滑,失業率也大抵維持和1995年一樣,2000年後對中國投資率大幅上升,失業率也在2001年竄升到5%以上。

三、對中國投資與貿易愈多,台灣受僱者薪資佔GDP比重也愈低。在1993年前,受僱者佔GDP比率持續上升,但1992年開放兩岸經貿後,受僱者薪津比率就年年下降,從1993年的46%降到2009年的37%,大約對中貿易增1%,薪資佔GDP比率就降0.93%。

台灣就業條件惡化
《崩世代》認為前述3對數字的關聯並非偶然的同步現象而是有的是結構性的必然有的是因果關係。

急速的自由化、全球化資本自由流動,創造了落後國的就業機會同時造成各先進國就業的流失。早期台灣和歐美經貿往來得利,今天和中國經貿往來,台灣資本家仍然得利,但台灣就業條件的惡化也是必然的。如今台商的三角貿易,在中國的大量盈餘使我國GDP好看,卻無法使庶民分享。

其實台灣和中國加速經濟整合的社會效應不待《崩世代》以數字表達,台灣庶民已普遍從自己生活經驗早有察覺,例如一位菜市場肉粽伯就這樣說:「我的顧客都反攻大陸去了,我的生意怎麼會好!」

馬總統不服地問為什麼他政策偉大,滿意度卻奇低,《崩世代》的回答250頁,肉粽伯只短短一句,卻同樣精準。

《非典型論述》作者為民進黨前立法委員

本文轉自蘋果日報 《崩世代》與肉粽伯的故事(林濁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