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2012總統大選辯論 公民團體提問

2012的總統大選辯論中在12/17的公民團體提問中,《崩世代》一書中貧窮化、財團化、少子女化等議題,亦由台灣勞工陣線、婦女新知、公民稅改聯盟所提出。

我們從YOUTUBE上找到了當天影片,來看看總統候選人是如何看待這些議題。


台灣勞工陣線副理事長 廖蕙芳提問



公民稅改聯盟召集人 王榮璋提問



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楊婉瑩

我們的時代-台灣崩世代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2011-12-21 00:58 中國時報 【張鐵志】
     這是總統候選人必須讀一本書,須面對的課題:台灣勞工陣線出版的《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少子女化的危機》。因為,他們似乎對社會正在面臨的大崩壞毫無感覺。

     去年經濟成長率破一○%,但多數民眾卻「無感」,因為人民並沒有分享到成長果實。以實質薪資平均年成長率來說,在八○年代是七.四%,九○年代降為三%,本世紀前十年則是負○.三%。以受僱者報酬占全國GDP的比例 ,在先進國家大約是六到七成,近年雖下滑,但仍有五成以上;在台灣一九九三年達到四六%的高峰,此後一路下滑到去年四四.五%。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是非典型工作擴大、工作貧窮族的急遽增加。更不要說失業率從一九九○年代初期的一.五%,到二○○九年的最高峰五.九%。

     貧富不均方面:所得最高的前五分之一的家戶所得與最低的五分之一,一九九○年是五.一八倍,到了二○一○年是六.三倍;家庭收入前百分之五與最後百分之五的差距在一九九八年是三十倍,到了二○○九年是七十五倍。受薪階級成為經濟成長中的大輸家原因很多,包括資本大量外移與工會力量衰落等,但更嚴重的原因是不公平的稅制。

     過去二十年來,台灣的稅制嚴重傾向於富人與財團。這一方面是因為長期來以租稅補貼來推動產業政策的發展策略,另方面則是資本家不斷對政府施壓要求減稅。富人的主要收入是來自股利、房市投資的資本利得,但這些幾乎都不用繳稅或是稅率很低。因此,所得稅占總稅收比重從九○年代的百分之二十三上升到二○○八年的最高點四七%,其中薪資所得稅之比例還在提高,而以富人為主的財產稅占總稅收比例則由一九九二年的二七%降到二○○九年的一二.五%。

     過去三年馬政府更是變本加厲為富人減稅:二○○九年將營利事業所得稅從二五%降到二○%,二○一○年又再降到十七%。財政部長李述德調降遺產贈予稅至一○%,並宣稱這會刺激資金回流。但正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二○○九年公開說:「在今天的環境下,減稅根本就是一個錯的事情。」政務委員朱敬一在今年七月也直言,「部長說降稅使經濟成長率大幅成長,這是誤導」,台灣的租稅負擔率是一一.九%,「用膝蓋想都知道這樣的財政沒有永續!」顯然,李述德部長沒有膝蓋。

     過度減稅使得台灣赤字與國債不斷上升。從二○○○年到二○一一年,國債增加兩兆兩千零二十七億元,平均每年負債超過兩千兩百億元。馬政府執政前三年,每年平均舉債三千一百億元。為什麼我們會走到這個地步?

     過去二十多年,台灣的民主化伴隨著經濟自由化的大轉型。民主化推動一些社會福利計畫,如健保和老農津貼等,但同時期,執政的國民黨開始大力推動新自由主義,包括市場開放與私有化,靠減稅來補貼產業。在野時期的民進黨則欠缺一致思想,一方面要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另方面在福利政策上也比國民黨強調政府角色(政治學研究顯示民進黨和新黨在社福政策的投票傾向是比較左的)。陳水扁在兩千年的競選主張雖然有一定進步性,但遇金融風暴後,卻宣示「經濟發展優先,社會福利暫緩」。這是巨大的歷史錯誤。

     另方面,台灣對中國貿易依賴度從一九九○年的六%,到二○一○年三六%;而台灣對外投資從九○年代初開始高度集中於大陸,一九九五年是第一個高峰,二○○五年的陳水扁政府則到達第二個高峰,台灣對大陸投資占所有對外投資的七一%;二○一○年簽訂ECFA更讓這個數字達到八一%。製造業外移,加上自由貿易原本就不利於勞工,造成失業率上升和貧富不均。國民黨洋洋得意地推動ECFA,卻不願承認國內分配的惡果;民進黨看到這個問題,卻沒有完整的方案。歸根究柢,是因兩黨都不願或不敢以進步的稅制改革來遏制台灣財富分配的惡化。

     這是台灣崩世代正在面臨的現實:工作的崩壞、國家財政的崩壞、社會正義的崩壞,當然,如果政治不能去解決這問題,也將代表民主的崩壞。(作者為專欄作家)

本文轉至中國時報 我們的時代-台灣崩世代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小資 NGO 向前衝 之“崩世代了沒”


  這不是預言,財團化、貧窮化、少子女化就是進行式。倘若當前我們這一代,再不思改變、有所作為,《崩世代》就是20年後確切的未來!

  請您翻開本書,我們將細說從頭,賦稅不公、工作貧窮、人口萎縮的形因與後果;當您閤上本書,您就知道我們還有最後的一線契機搶救未來的20年,搶救台灣,跳離《崩世代》!拯救台灣未來,從關心開始,而您非閱讀「崩世代」不可!
時間: 2011/12/19 (一) 12:20 - 14:20

地點: 第二教研大樓 D1005 會議室

與談人:

楊書瑋 - 台灣勞工陣線執行秘書
孫友聯 - 實踐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
洪敬舒 - 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人權學程、東吳大學政治系

協辦單位:非關政府

**本活動開放學習護照認證**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崩世代,是你我的未來? ─側記@Rebirth Cafe & Restaurant的台北場臉友會 [張瑜庭]

在2012年大選前夕,所有的議題都紛紛浮出檯面。可是還有一群人、為數不少的一群人仍然生活忙碌工作超時,沒有餘裕停下腳步,思考為什麼這麼辛苦仍舊無法在這個社會立足?為什麼仍然要擔心「非典型就業」每年一聘、每月一聘的期限。然而,這樣的情形並非只是個人怠惰與懶散的結果,當未來的台灣面臨到大量失業、貧富懸殊、人口衰減、國家破產等等危機,我們究竟是要視而不見?還是一起找尋:我們這個世代的末路出口!

窮忙族的無限惡性循環
        2011年12月3日下午在 Rebirth Cafe & Restaurant進行的座談會,《崩世代》的作者群們與在場的青年學生一起討論了《崩世代》這本「預言書」。書中試圖剖析當前這些社會問題不被重視的現狀,而現在對於這些問題的忽視,卻絕對有可能會造成未來社會的崩解。

        李健鴻老師提到失業問題,指出:現今台灣的失業人口為四十四萬八千人,其中剛畢業找不到工作的新鮮人就佔了21%。造成這樣的原因很多,且環環相扣。剛出學校的學生要應徵工作時,卻總是遇到需要年資、經驗的工作需求,但這個會上卻是充斥著打工、計時性的非正職工作。而這樣的狀況就形成了一種循環,剛出學校的學生勢必沒有工作經驗,就沒有辦法應徵標榜需要經驗的工作,就只能尋找非正職性的惡性循環。

        事實上,目前台灣社會中有許多的工作其實都是非正職的,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已。像在2008年熱門電影海角七號,阿嘉的職業就是郵局外包的非正職郵差,到底我們身邊還有多少工作是非正職的、不受法律保護的工作?到底要怎麼解決這樣無限的惡性循環?當全世界只有台灣將派遣與約聘視為合法時,難道我們不應該去正視法律的合法性嗎?

誰來幫我養孩子?
        王兆慶老師則指出:當台灣的生育成長率連年都是世界最低,當同時同為低生育率的歐洲國家都已經有了起色,是否應該思考現行的鼓勵生育政策是否有效。他認為:在台灣目前的社會情境中,生養小孩的各種壓力對於女性有很大的影響,從一些數據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在台灣0至3歲的小孩約有6成都是由媽媽親自照顧;歐美國家的小孩則有6成是交付托育。

        這種現象顯示:大多數的台灣女性往往因為生養小孩而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於是,當各地方政府嚷嚷喊出「生育津貼」,卻遲遲不見成效之際。我們必須檢討的是:直接給津貼的方式是否只是造成遷移人口(由補助低的縣市往補助高的縣市移動)增加,而不會造成整體生育率的提高;另外,幼兒教育券的發放又是否真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或者只是在聯合漲價下成為托育業者的俎上肉?

        如果台灣想要提高目前持續低迷的生育率,應該參考的是過去同為低生育率的歐洲國家政策,保護女性與男性申請育嬰假的可能性,並大力推廣申請育嬰假的風氣,以建立民眾對於育嬰假的正面觀感。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透過公營、公辦民營等方式,管控民間托育價格與品質,降低生育幼兒的經濟壓力。如此一來,才有可能避免台灣社會在人口降低之前,就先遭逢到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困境。

崩世代們的提問
        現場有人提問,認為資方為了利潤需要,往往需要人才的即戰力,所以才會開出需要經歷這樣的徵才條件。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指出:校園中時常有許多講座教學生要如何的配合企業,已期待能夠在未來畢業以後進入企業任職。但是,台灣的法律卻沒有條例讓公司有責任來培養員工。簡單來說,當公司只以利益為前提,把即戰力當成選才的唯一指標,不但是將大學降格為職業訓練所,也完全忽視了資方對於訓練員工專業能力上的責任。

        孫友聯也提出:台灣社會具有「資本家拜物教」的傾向,資方不應該在坐擁強大資本為後盾以後,就如同擁有了一張免死金牌。現今的台灣社會更不應該把企業家神格化。當前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台灣需要企業,但應該思考我們需要怎樣的企業。近20年來,台灣的市場機制追求自由主義,但是法律卻沒有提升到相當的對應面,如果法律連員工工作均等的最低標準都不能維護的時候,也就代表了我們的法律已經到了需要被修正的時候。

        《崩世代》是一本預言書,但作者們卻試圖阻止預言的成真,他們希望透過公共論壇、社會運動、座談會等方式,希望讓青年們覺醒,認知到自己是崩世代的一份子。當座談會告一段落時,現場仍持續討論著「崩世代」的相關議題,這是台灣面臨崩解與否的關頭,不論你是誰,是男是女,是什麼學校,都無法抹滅你將面臨這些問題的現況。當我們都會走出學園的溫室,就必然得正視眼前的暴風雨。於是,2011年12月3日的下午,我們就在暖暖的地下室裡談論即將來到的未來,並且試圖描繪出台灣未來的模樣、我們希望的樣子。

(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生)

本文轉至極光期刊 崩世代,是你我的未來?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全球化下自由經濟市場的崩解 閱讀《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後的一些感想

一、無薪假將成為台灣的常態
        近來無薪假問題持續蔓延成為社會問題,台灣似乎在景氣循環的波動下而又進入了新的冰河時期。根據勞委會最新的數據顯示,目前有八十五家企業一共是8636人在放無薪假,但我想我們不免懷疑官方數據的真實性,事情必然比這數值來得更為嚴重。而從吳敦義院長講出:「去年有個創新理念叫『無薪假』,其實應該得諾貝爾獎!」後,我們更應該體認到,國民黨政府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其思考非以全民、中下階層、受薪階級出發,而是以財團、科技公司的角度思考的。但我要問的是,台灣的產業結構是否真的如此的脆弱?為何經濟大國美國、中國、歐洲任何一個國家或地方只要稍有震動,台灣就必然會受到衝擊?台灣或者全球經濟體制是否出現問題了?而我們小老百姓應該如何面對未來嚴酷的環境?

二、末世危言的警鐘?
        《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一書,深入淺出的點出了在全球化架構下的台灣,從過去到現在與未來所發生以及可能發生的事情。更為重要的是,要解決如此環環相扣的問題,其實是沒有明確的解答的,從企業毛利率下降、高工時低工資、少子化、產業外移、社會消費力下降、人口老化、農糧及消耗性資源價格攀升、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交替變換加速……,諸多複雜、串聯的問題,讓這一切成為難以解開的結,是全球的整體結構性問題。

        但書中其中一段是我最在意的部分,文章說道:「『台灣接單、中國生產』蔚為產業主流,在台灣接受政策扶植的產業,卻在中國創造龐大的就業機會,不僅造成『台灣減稅、中國賺錢』的諷刺現象,同時間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更成為三角貿易的最大嚴重隱憂,一旦中國市場發生變化,台灣受到的衝擊將更為巨大且直接。」﹙頁71﹚的確,台灣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長期的自由開放市場經濟,財團與資本家節省成本與勞力的情況下,會不斷的壓縮工人薪資且超時工作的壓迫行為。而產業西進不但為了規避被監督的可能,大量的勞力與廣大的市場,讓企業能繼續以高耗能低技術的方式繼續賺取利潤。最為可憐的是台灣本地的人民,過去培養出諸多產業與企業,卻在一切向錢看的口號聲中毫不留情的到中國設廠,而創造出台灣高GDP的成長,一般百姓卻沒有感受到的階級斷裂,以及無感的高經濟成長。

三、口號治國就是一種詐騙
        我想,全台灣人民至今一定還記得,馬英九總統在2008年提出最引以為傲的政見:「633」,國家經濟成長率提升至百分之六、失業率降至百分之三以下、每人每年國民年收入所得在三萬元美金以上。這一項誘人的政見,讓他個人魅力席捲全台,所到之處都有馬迷崇拜、夾道歡迎。時至今日四年過去了,我們也給了馬英九總統三年多的時間了,「633」的跳票儼然成為國民黨政府的罩門,目前人民都不再相信這個謊言,所存在的是滿腔的憤怒。因為三年來,我們只感覺到政府的施政肥了肥貓、瘦了人民的荷包,在物價不斷攀升的年代,奶粉比三年前貴了百分之十五、汽油價錢也增加了百分之十五到二十,當錢越來越薄時所引發人民對於政府的信心危機,不再敢隨意消費的心態漸增後,未來台灣的消費市場將持續萎縮下去。

        不僅如此,自從馬政府上任後,台灣房地產市場蓬勃到離譜的狀態,小老百姓已無法負荷動輒千萬的房屋貸款。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從二○○八年至今已成長了百分之六十以上,部分新興開發地區更有百分之百,甚至是百分之兩百的房價成長情況,讓早以負擔不起房屋貸款的小市民只能望屋興嘆,無力回天的成為新一代無殼蝸牛。造就這樣情況的,是政府的的放任市場機制,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投資政策,所造成的資金氾濫朝。此外,貧富差距的擴大也是如此社會問題的重要因素。目前超過兩百萬的受薪階級月薪不到三萬元,但台北地區的房價卻至少每坪三十萬元起跳,為了買房大家都在省吃儉用不敢消費,這樣的狀況不但會影響消費市場,同樣的也只是會繼續擴大台灣的貧富差距而已。

四、短視近利的執政者玩垮台灣
        本期《今周刊》¬表示到二○三○年時台灣的四大基金將會破產,這問題是相當值得被探討與重視的,但報導出來後到現在卻未見總統對於這事情發表回應。報導指出:軍職人員退撫基金將會率先破產,而台灣人口高齡化勞動人口減少後,面破產的分別是教育人員退撫基金以及公務人員退撫基金,最後就是牽動數百萬人口的勞動保險基金。

        這讓我想到今年馬政府不顧反對與在野黨的阻止,為了討好軍公教人員大大方方的給加薪百分之三,造成國家財政雪上加霜,時至今日回想起來這何嘗不是一種民粹?在沒有審慎考慮國家產業方向與貧富差距的情況下,為了鞏固自我政黨的選票,變相綁樁買票,拿國家納稅人的血汗錢補助少數特定職業,造成政府財政缺口持續擴大並且階級的對立。我們要問的是,台灣的前途真能這樣玩嗎?為了一己之私,出賣人民的福祉並債留子孫,很難想像十年後的我們是否還能坐著討論問題,和平的以選舉的方式決定未來?

        崩世代即將到來,我們準備好了嗎?

本文轉載至極光期刊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Café Philo 哲學星期五@台北】之《 下個世代,你的決定 !? - 淺談「崩世代」 》 活動紀錄


本活動紀錄感謝由青平台提供

何謂「崩世代」?與談人張烽益給予其簡單的定義即為:「台灣社會正朝著一個崩壞的方向前進」;單以勞動市場來看,勞動環境的持續惡化,諸如:彈性化、派遣工、短期時薪、無薪假...等等的現象頻傳,甚至前幾天還發生了建教生無薪又超時工作的報導,都再再顯示台灣目前勞動環境的艱困之處。而勞工處境的如此惡化,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各個層面,正因為勞動環境的惡化,反而導致勞工自身甘願被剝削,以求得一份工作的機會。

然,這看似是台灣內部的事情,其實,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的脈絡下來看,各個國家皆有類似的情況發生;主持人酥餅接著表示,他日前到美國與學生閒聊時,聽到學生們在討論寒暑假要到某某地方進行(無薪的)實習,而學生們對於勞工意識的低落,也令酥餅著實感到驚訝。對於這些事件不斷地發生在生活周遭,與談人張烽益和現場觀眾也都不約而同地感到憂心。

至於未來該如何解決,張烽益其實也直接地表示,《崩世代》的發表,可能仍就無法提出一個真正的解決辦法,但目前會以「崩」來表述社會未來的景象,就是希望能引發更多的探討,藉此共同思索解決之道。

現場錄音檔 轉至深音
深音:崩世代(一):開場
深音:崩世代(二):問答與分享

2011年12月6日 星期二

《崩世代》台南臉友會

台南的朋友,我們來了!

時間:2011/12/10  上午10:30

地點:台南市神農街76號   黑蝸牛工作室

主講人: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本書作者群之一,畢業於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
關心議題為勞資關係、勞工政策與社會安全

期待與各位在台南見面!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台灣剉嘞等》校園系列活動開跑囉!

2011/12/07 (三) 19:00-21:00
主辦單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獨立青年陣線、基進筆記社
協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地點:清華大學水木咖啡店(清大風雲樓一樓)
主講人:
公平稅改聯盟發言人   洪敬舒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宗弘


2011/12/14 (三) 19:00-21:30
主辦單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獨立青年陣線、台灣師範大學人文學社
協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地點:台灣師範大學  校本部  正102教室
主講人: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專員   王兆慶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孫友聯


2011/12/14 (三) 15:30-17:30
主辦單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獨立青年陣線、慈濟大學職涯中心
協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地點:花蓮慈濟大學 校本部第二教學研討室    
主講人: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副教授   王珠惠

2011/12/20 (二) 19:00~21:00
主辦單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獨立青年陣線、靜宜大學台灣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中部地區台灣青年行動聯盟
地點:靜宜大學 伯鐸樓122會議室
主講人: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   黃國超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2011/12/22 (四) 19:00
主辦單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獨立青年陣線、中興大學黑森林社、中興大學興雅社
協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地點:中興大學景觀暨遊憩學程演講廳
主講人:
中興大學景觀暨遊憩學程助理教授   董建宏
公平稅改聯盟發言人   洪敬舒


2011/12/27 (二) 14:00
主辦單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獨立青年陣線、高雄大學蚵仔寮集思社
協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地點:國立高雄大學圖書及資訊館1樓視聽教室 (103教室)
主講人: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張烽益

2011/12/28 (三) 19:00-21:00
主辦單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獨立青年陣線、台灣大學濁水溪社
協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地點:台灣大學 新生大樓302教室
主講人:
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何明修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宗弘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經濟優先、亂扯大陸…台灣集體錯覺

【聯合報╱楊景堯/淡江大學大陸所副教授(新北市)】
每次當馬總統或是行政院長一再提出那些冰冷的經濟成長數據,告訴我們經濟有多好時,一般百姓很難引起共鳴,筆者常思考究竟問題出在哪裡?筆者並非經濟學背景,最近讀了「崩世代」一書才恍然大悟,原來落差源自於典範的錯亂。

馬政府根據實證主義精神所提出的數據,庶民無感;不但因為大多數百姓沒有參與與獲利(多數是高科技產業創造的產值),反倒是深刻體會到貧富差距的擴大、物價與房價上漲,以及學歷貶值等所造成的切身之痛。「崩世代」一書指出,過去十餘年來,藍綠政權不約而同的將施政目標擺在經濟發展上,經濟優先的思維不斷被強化,產生「只要經濟好,一切都會好」集體錯覺。

無獨有偶,筆者最近讀到一位來自大陸的淡江大學學生文章,也點出台灣社會普遍存在另外一種「集體錯覺」。這位學生指出,有位民進黨的立委候選人在附近搭台拉票時,聲稱國民黨賣台通敵,台北的一○一大樓就面向北京方向,這是俯首稱臣的表現;他又說「中國人都覺得自己豬狗不如」,那位陸生形容自己聽到這種說法都快變成化石。陸生的評論是「這位候選人是大陸所畢業的,應該很清楚大陸的現狀,為什麼還這麼隨心所欲,想扯就扯?」

這原本是兩件不相干的事,但是反映出來的是台灣社會同時存在的兩種不同屬性的「集體錯覺」。筆者很武斷的以「錯覺」定義上述兩類意識形態,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相對的答案。就前者而言,顯然藍綠兩黨執政時都錯了,就算經濟數字再漂亮,也無助於庶民生活改善,反而擴大貧富差距,減少開放社會的流動管道;至於後者更像是一面鏡子,從一個大陸學生的感受,就可以充分顯示在「相信專業」的迷思誤導之下,在台灣很容易操作「專業印象」以建構「集體意識」,這種現象不論是執政部會或是反對陣營運用的例子不勝枚舉。

社會階層化乃自由民主社會無法逃避的發展方式,再加上華勒斯坦所提出的「世界體系理論」,與經濟學的「新自由主義」思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台灣毫無招架之力,其影響之深遠,沒有任何轉圜的空間。筆者唯一想說的是,任何政黨執政必須負完全責任,尤其是當他們的信仰被許多專家評論是「集體錯覺」之際,應該深切反省,他們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台灣社會問題的根源,「集體錯覺:只要經濟好,一切都會好」,事實似乎不是如此,人民已經發現到落差很大,這是藍綠都必須思考與警惕之處。

原文網址:聯合報民意論壇 經濟優先、亂扯大陸…台灣集體錯覺